top of page

内容由KTSF Go的编辑团队独立策划和创作,与KTSF新闻部无关。部分内容使用人工智能工具生成。当您通过本网站的链接进行购买时,我们可能会获得佣金。 了解更多

4种“缺爱型人格”自测与自救策略

什么是“缺爱型人格”? 

“缺爱型人格”并不是心理学正式诊断名称,但它精准捕捉了很多人内在深层的共同感受:渴望亲密、却又难以信任;想被理解,却又害怕暴露;在关系中总是过度付出、过度防御、或干脆退缩。 


这种人格倾向,往往源自童年时期的情感剥夺——可能是父母情绪忽视、爱而不得,或长期缺乏稳定、安全的情感回应。这些未被回应的情感需求,日后在亲密关系中,以各种“不合时宜”的方式重新浮现:讨好型、自我否定型、孤立型、沉默爆发型…… 


“缺爱”并非软弱的标签,而是一种心理创伤的延续。当你在关系中经常感到空虚、害怕靠近、无法表达真实需求,那可能不是你“太敏感”,而是你过去的情感模式在潜意识中起作用。理解这种模式,是我们疗愈自己的第一步。 

 

缺爱型人格

1. 依赖型人格障碍(Dependent Personality Disorder, DPD) 

依赖型人格障碍是一种以“过度依赖”为核心的个性结构。个体通常在童年经历中,缺乏自主空间,或被家长过度控制,逐渐失去独立思考的信心。成年后,他们渴望被照顾,不敢承担责任,也害怕被抛弃。即便具备判断力,也倾向询问别人意见后才敢做决定。在关系中,DPD 人格者通常表现出极强的依附性,为了维系安全感,会压抑真实情绪,忽视自身需求。他们的核心信念是“我不能靠自己活下去”,这导致他们更容易被控制、进入不平等的关系结构。 


常见表现: 

  • 无法独自做决定,总希望有人指点 

  • 强烈害怕被拒绝、被分手、被丢下 

  • 过度服从与讨好,即使感到委屈 

  • 一段关系结束后迅速寻找替代依靠 

  • 缺乏边界感,对亲密对象依赖极深 

自救策略: 

  • 练习日常“独立决策”,如单独旅行、做预算等 

  • 写下每一次“想求助”但最终完成的事情 

  • 每天一次“拒绝训练”,学会坚定说“不” 

  • 建议进行 CBT 或人际疗法,修复对自我能力的不信任 

 

2. 回避型人格障碍(Avoidant Personality Disorder, AvPD) 

回避型人格者对“关系中的风险”极为敏感,通常童年时期曾遭遇批评、羞辱或忽视,因而将“自我隐藏”作为保护机制。他们渴望与人建立连接,却担心暴露真实自己后会被拒绝或否定,因此选择退缩、独处、自我边缘化。AvPD 不同于普通内向,它是一种对评价过度担忧的模式。他们常常高估失败后果、低估自己价值,从而主动回避情感接触、职场展示或社交挑战,导致错失机会、陷入孤独。 


常见表现: 

  • 拒绝社交活动,害怕在群体中出丑 

  • 很难表达自己的看法或情感 

  • 对于别人的一句无意评论反复咀嚼 

  • 即使想靠近,也不知如何开启关系 

  • 经常把自己从朋友圈、职场机会中剥离 

自救策略: 

  • 制定“社交暴露阶梯”,每天迈出一个微小行动 

  • 设置“担心 vs 实际”对照表,校正对评价的误解 

  • 加入稳定、安全的小型兴趣团体,进行情境练习 

  • CBT 与社交技能训练可有效突破社交退缩思维 

 

3. 被动攻击型人格特质(Passive-Aggressive Personality Traits) 

被动攻击型人格者往往成长于“表达情绪不被允许”的环境中。他们学会通过不直接对抗的方式来传达内心不满——拖延、反话、敷衍回应、暗中抵触。表面配合、内心抗拒的状态成为主导人际策略。他们可能认为“如果我说出真实想法就会被讨厌”,于是长期压抑、消极处理,甚至对关心自己的人发泄怨气。虽然 DSM-5 中不再将其独立归类,但在亲密关系中依旧常见。 


常见表现: 

  • 接受任务后故意延误,表达“我不高兴” 

  • 面对建议或批评表现出冷漠、不置可否 

  • 不愿直接表达愤怒,用沉默或反话回应 

  • 对亲密关系有期待,却通过冷处理惩罚对方 

  • 习惯性说“随便”、“都可以”却内心不满 

自救策略: 

  • 日常练习“我语言表达”,如“我觉得…因为…” 

  • 设定情绪记录卡,分辨“沉默”背后的实际情绪 

  • 培养“主动沟通”的习惯,及时反馈真实需求 

  • DBT 辩证行为疗法帮助提高情绪调节与表达力 

 

4. 情感剥夺模式(Emotional Deprivation Schema) 

情感剥夺并非人格障碍,而是核心的心理图式之一,常见于“缺爱型人格”。他们通常在原生家庭中没有被温柔回应、理解或看见,从而形成“我不值得被爱”的深层信念。这类人常在亲密关系中表现为:容易怀疑他人的好意,难以接受支持,面对亲密会紧张不安。他们内心深处渴望被懂、被安慰,但又因长期情感匮乏导致无法感知爱意。这种模式易与抑郁、焦虑、自我贬值同时存在。 


常见表现: 

  • 无法接受别人主动的好意或赞美 

  • 经常觉得“没有人真的了解我” 

  • 与人亲近时不安,感觉会被辜负或否定 

  • 不敢依赖任何人,认为“靠人不如靠己” 

  • 情绪长期封闭,自我感受也麻木 

自救策略: 

  • 每天记录一个被关心的微小时刻,并真实感受它 

  • 写信给小时候的自己,练习自我安抚与情绪陪伴 

  • 识别自己对“爱的怀疑”来自过去,区分现实与记忆 

  • 参与 schema therapy(图式治疗),从深层修复“我不值得”的信念根源 


缺爱型人格:学会温柔地修补自己 

“缺爱型人格”并不是性格缺陷,而是生命早期在缺乏滋养中形成的一种心理应对策略。它试图保护我们,却也限制了我们去爱与被爱的能力。你或许曾在关系中一次次自责、退缩、讨好甚至愤怒,但这些都只是“心在呐喊”的方式。 


理解它,接住它,并勇敢迈出改变的第一步,是给自己真正的拥抱。你值得被理解,也值得重新学习信任与温柔。请记得:不完美的你,也能成为自己人生中那个稳定、温暖的港湾。 


如果你正在经历自我探索,也不妨给自己一个空间去练习:表达情绪、设立界限、接受善意、拥抱失败。你不是孤独的,我们都在修复的路上。每一次自我看见,都是通往疗愈的起点。 

 

 
 
 

Comments


最新文章

bottom of page